生活饮用水一直以来是人们倍加关注的问题,饮用水质标准与人们身体健康密切相关,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的提高,水污染也越来越为严重,已经威胁到了人们身体健康,随着《饮用净水水质标准》的执行,生活饮用水将从感观性状、化学毒性学、细菌学等指标来制定,将在净水技术中大下功夫。
日前的净水技术己经能将任何水质的水处理达到饮用水的水质,但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如将城市自水厂均普遍增加深度处理来达到持制有机污染们个现实。当些小区、建筑物对水质要求较高、或需设计饮用净水系统时,采用局部深度处理的方案是经济可行的,这也是建筑给排水工作者近年来普遍采用的方法。建筑给水深度处理是指在水厂常规处理工艺以后,在小区、建筑物内采用适当的处理方法,将常规处理工艺不能有效去除的污染物或消毒副产物加以去除,保证和提高饮用水质。目前,我国在建筑给水的深度处理中,活性炭技术被广泛应用。
椰壳活性炭的历史及在净水技术中的作用
早记载炭的吸附能力是1773年谢勒用气体作的试验,1785年洛伊兹注意到炭对溶液具有脱色效果,此后木炭被用于蔗糖净化;1900年至1901年奥斯特来科取得制造活性炭的专利,使活性炭商品化得以飞速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活性炭用于防毒面具,研制、生产了颗粒活性炭。活性炭早是用于气(汽)相,世界大战后活性炭被用于液相脱色。50年代初期,西欧一些以地面水为水源的水厂开始使用活性炭,欧洲和美国初使用活性目的都是为了去除水中的色和嗅。
由《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和《饮用净水水质标准》的对比可以得知,饮用净水在有机物指标CODcr与TOC上有限量要求,而对氯仿、四级化碳、滴滴涕(DDT)和六六六等污染物的含量有了更严格的限定(见附表)。建筑给水深度处理的主要任务之一正是降低有机物的含量。而活性炭同其突出的吸附性能在去除有机物方面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吸附是常用的控制水中痕量有机污染物质的处理方法,吸附容量的大小是衡量一种吸附剂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活性炭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其微孔的内表面积占总面积的95%以上,是水质处理吸附法中应用为广泛的吸附剂。饮用水中的三卤甲烷主要是由纽和有机物反应后产生的,研究表明活性炭对三卤甲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活性炭对水中其它有机物也有吸附作用,不同类型的活性炭对不同的有机物吸附作用不尽相同;人们通过研究发现活性炭对微量有机污染物有独特的吸附作用,但对水中某些有机物的吸附有一个低浓度,低于这个低浓度活性炭往往无法发挥作用。